為激發院內廣大科學工作者用創意分享科學奧秘,用影像記錄科學之美,弘揚科學家精神,讓科學知識在網絡和生活中流行,打造新時代創新發展的科普之翼,由科學傳播局、前沿科學與教育局、院團委主辦,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科學傳播局網絡科普工作協作組承辦的“2022年中國科學院科普視頻圖片大賽”將于2022年8月-11月舉行。
為繁榮科普創作,強化科普供給,開拓公眾科技視野,中國科協聯合中國科學院開展“科普中國前沿科技”項目,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具體實施。項目面向全社會征集“前沿科技”主題的優質科普作品,為作品提供創作指導和經費支持,豐富前沿科技科普資源,提升公眾對前沿科技和基礎研究的了解與認知,引導公眾思考科技與生活的關系。
北京時間2022年7月11日凌晨5點,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韋布望遠鏡)“預熱”發布了第一張全彩圖像。7月12日晚10點半,韋布望遠鏡正式發布了首批“偽彩”宇宙深空圖像和光譜。這些數據無不展示了韋布望遠鏡令人驚嘆的能力——看得清、看得深。而一名中國天文工作者告訴我們,這批照片帶給她的感受是三點:“欣賞、自信和在實踐中成長”。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位普通天文人的“享與想”。
北京時間2022年7月7日,國際科學期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在線發布了中澳科學家聯合完成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韓占文院士領導的團隊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里斯.沃爾夫(Chris Wolf) 領導的星圖家(SkyMapper)團隊,合作發現了一顆剛剛完成共有包層拋射的雙星,被拋射的共有包層正在以大約每秒200公里的速度離開雙星系統。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在觀測上發現雙星共有包層演化這一關鍵過程的直接證據。
人跡罕至的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南邊的大陸,冰蓋像一只帽子蓋住了南極的大陸江海,使得南極只有5%左右的裸露的地表,平均冰厚2千米,已探測到的極低氣溫接近-100℃。雖然自然環境惡劣,然而南極的內陸高原卻是地球上最好的觀星地,尤其是被譽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的內陸最高點冰穹A(Ma et al. 2020 Nature)
日前,一條“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的中耳曾經是魚類用來呼吸的鰓”的消息在網上走紅,引發不少熱議?!蚌w變成中耳”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得到這個結論,人們花了200年。下面,我們就穿越時光,去看看這個問題的解謎過程
中國天眼FAST又有新發現!借助FAST,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菂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唯一一例持續活躍的重復快速射電暴 FRB 20190520B,為構建快速射電暴的演化模型、理解這一劇烈的宇宙神秘現象打下了基礎。
2022年5月21日至22日,中國科學院第十八屆公眾科學日將在全國120個院屬單位舉辦。本次活動的主題為“愛科學 向未來”。本屆公眾科學日,倡導堅持“科學不失約”,通過網絡直播、線上互動、遠程連線等多種形式,組織豐富多彩的云上科學體驗活動。